利川腾龙洞的未解之迷 腾龙洞的开发逾三十年,已成为恩施旅游的标志性景观。而有关它的许多迷依旧未解:它究竟有多大?是如何形成的?地下伏流里为什么会“敲锣打鼓”?洞内的硝坑是何人所建……这些迷,成为神秘的光环,吸引着中外科学家的目光。
2005年,《中国国家地理》杂志评选中国醉美的地方,专家对腾龙洞的评价出奇的一致:“腾龙洞的美,属于壮美。在中国近400个旅游洞穴中,腾龙洞是规模宏大的一个!”
从清代起,腾龙洞就是百姓游玩、文人雅集的地方,当时的水洞被称为落水洞。八十年代初,华中理工大学古建筑系张良皋教授,在游过腾龙洞之后,在1985年的《旅游》杂志上发表了《利川腾龙洞应该夺得世界名次》的文章,文章说:“利川腾龙洞系,三洞鼎立,气势雄伟,规模宏大,有一连串的秘密未揭开……”
到现在,腾龙洞仍是一个巨大的谜。从古代起,站在腾龙洞前的人们,莫不惊叹大自然造化的神奇。
大小之谜
腾龙洞体量巨大,雄伟壮观。从洞口向里望,只觉深不可测,不敢贸然而入;进洞内向外看,只觉得天空与河流都变得狭小。洞口对面有山,山形与洞口相似,当地百姓相传:古时此山与腾龙洞连为一体,阻塞了江水的去路。一个风雪交加的夜晚,八仙之一张果老运用法力,才将山搬移到对面。
据中国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张寿越教授介绍,曾有一位法国探险家,准备用滑翔器从对面山崖飞翔入洞,后来由于天气原因没有实施。2006年,腾龙洞风景区邀请某军分区直升飞机,抵达腾龙洞,准备飞入洞中,也是由于洞口风向复杂,才未能入洞。从这两件事,也可知腾龙洞洞口确实巨大。
腾龙洞洞口的大小,运用现代的仪器尚容易测量,那么,想知道腾龙洞洞穴群究竟有多长?容积有多大?困难就大得多了。相传,古人曾将糠壳倒在落水洞口,三天三夜才从远处的黑洞冒出。又有传说,腾龙洞可通达恩施,清代时有两个胆大的硝客,准备了两天的干粮、灯油以及火镰石(击石取火的工具),打算走通硝洞,可是入洞后再没有出来……
根据数百年来的观察、探索,我们现在已经知道,腾龙洞其实是一个巨大的洞穴群,从腾龙洞而入,翻过金字山、妖雾山、二台山、白龙山、花果山,穿过迎宾厅、神牛厅、五洞厅、龙蛋厅、白象厅等,可分别从毛家峡和白洞而出。而清江水从水洞而入,潜流穿山,从黑洞重新流出地表。水洞、旱洞层层叠叠,在地下穿通崇山峻岭,形成一个自成体系的地下大千世界。
如果要测量旱洞,首先的困难是支洞太多,有的支洞还相互贯通,一洞套一洞,犹如迷宫。而要测量水洞,那就更加不容易,洞内环境复杂,或瀑布高悬,急流汹涌;或潭水幽幽,深不可测;或迷雾重重,难辨方向。尤其是洞中有数段空间极为窄小,形成管状伏流,没有空气,纵然是世界上大胆的探险家,也不敢穿越而过。
形成之谜
如此巨大的洞穴体系,如此瑰丽的奇境,是如何形成的呢?
在民间,有很多关于腾龙洞的传说。有一个故事说,远古时期生活在湖北西部的巴人部落中,有一个法力巨大的巫师,他看到利中盆地河水无法外泄,形成巨大的湖泊。他看中了这块地方,于是拿出一个牛角,“呜呜”吹响,竟然将利川城东南的山体吹开一个洞穴,于是河水穿山而过,从此利川盆地开露出水面,形为巴人的发源地。现在土pe家族至今还流传有“向王天子一只角,吹出一条清江河”的民歌。
民间传说寄托了老百姓美好的愿望,却不能科学地解释腾龙洞形成的机制。随着科技的发展,现在大家都知道,溶洞的形成和水流息息相关。可是,清江河流量并不大,它哪里有如此大的力量,形成如此巨大的洞穴群?这其中,是不是还有其他的原因?
当大家都在苦苦思考清江如何雕刻出腾龙洞这一伟大奇迹时,有的研究者另辟蹊径,将眼光投向浩荡的长江。
根据地质学家们的研究,在距今约两亿年前的中生代三叠纪,我国地形还是东部高西部低,整个重庆和利川一带都是浩瀚的古地中海的一部分。
侏罗纪末兴起的燕山运动,使得四川盆地东部边缘褶皱隆起,形成了渝东地区一系列平行的褶皱和逆断层,齐岳山、巫山、黄陵三处背斜开始隆起。背斜上出现一些相反流向的河流,河流的下切作用使得背斜的低洼处越来越深,四川盆地的缺口于是形成。白垩纪中云贵高原和四川盆地北部地区的逐渐抬升,以及盆地南部的凹陷,在盆地南部形成了“巴湖”。白垩纪末开始的喜马拉雅运动,使长江上游地区剧烈上升,中国西高东低的地形形成,上升的云贵高原及青藏高原堵塞了四川盆地积水的西南出口,“巴湖”在汇集了盆地诸水后,而掉头向地势较低的东部流去,波涛汹涌切割开经盆地东南边缘齐岳山、巫山及黄陵背斜,古长江与东部古长江经由三峡一脉贯通,形成了今天这样万里长江东流去的壮观景色。
那么,长江三峡未形成前,长江会不会从利川绕道而过呢?著名记者赵世龙就持这种观点,他在《发现大三峡》一文中写道:
记者在利川腾龙洞实地考察,沿旅游线向洞内行进十余里,洞壁两边均发现有长年巨量伏流冲蚀的水蚀波纹线痕迹,在洞壁20-50米高程,存在明显的长期流水冲蚀痕迹,在20多米高的明显水蚀线上数米十,能看到一条冲蚀程度略轻的水蚀线,那应该是洪水期的过水蚀面,因而水蚀痕迹要轻。证明腾龙洞远古的确是作为过水溶洞。
通过计算腾龙洞过水面积的高宽,可以计算出它一般时期的过水能力——此洞底部一般在60多米-80米宽,每上升十米,过水量能达到700至800立方/秒;20米高过水量能达到1500立方/秒;按30米高程算,过水能力能达到接近3000立方/秒。当然,这个计算还得再乘上过水的流速,流速快,单位面积的过水量就加大,反之减少。如果腾龙洞完全过水的话,它一般在100米高以上,通过枯水季节整条长江的流量是不成问题的。何况它还有众多有支洞套洞可以分流。
其实不仅是赵世龙认为长江曾经流入清江,并形成腾龙洞。在古代文献中,也可以找出蛛丝马迹。
中国著名的地理著作《水经注》,有“夷水出巴郡鱼复县江”的记载,夷水即清江;巴郡鱼复县,在今天重庆奉节县。清代地理学家胡渭在其名作《禹贡锥指》中指出:
《水经》:“夷水出巴郡鱼复县,江东南过佷山县,南又东过夷道县北,东入于江。”渭按,夷水首出鱼服江,尾入宜都江,行五百余里,是亦荆州之沱也!古时自巴入楚,避三峡之险,皆由此路。……然自《汉志》已不言首受江,未知何故,班氏疏略颇多。《水经注》原委详明,而又有仪之言为证,无可疑者,禹导江自梁入荆,必浮此水也。
沱,即江的别流、支流。胡渭认为夷水是荆州之沱,即认为长江在奉节分流进入夷水。他的理由有二:一是《水经注》云“夷水出巴郡鱼复县”,则夷水源头在长江;二是捍关在长阳一带的清江上,张仪说秦王伐楚,有“大船载卒,不十日则拒捍关”之语,则有秦兵从鱼复绕道入夷水,从湖北西部的利川等地偷袭楚地之意。
时间之谜
如果腾龙洞是水流雕刻的结果,那么究竟多少年才能形成?全洞的形成到现在,又经历了多少岁月?
过去涉及腾龙洞,往往称它有亿万年之久,与南山齐寿。但显然,山峰耸峙之前,洞穴形成在后。我们知道,长江三峡的形成机制虽然尚不完全清楚,但据专家推测,其年代在50万年至100万年之间。如果清江真是长江故道,腾龙洞真的是长江冲刷而成,那么它的年龄至少在100万年以上。据赵世龙推测,腾龙洞的形成,起码在100多万年到200多万年前。
不过,也有地质学家提出相反的意见。华中师范大学地理系景才瑞教授认为,腾龙洞的形成与第四纪冰川密切相关,如果是这样,腾龙洞形成的时间,仅有三十万年左右。
可是问题在于,恩施州的考古发现表明:第四纪冰川时,恩施一带生活着大熊猫、剑齿象等生物,气候温暖,恩施有可能并没有受过第四纪冰川的侵袭。而且,我们知道早在一百万年以前,恩施州内就有古人类活动。那么,会不会有幸运的古人,亲眼目睹腾龙洞贯通的那一刻,看到浩荡的江水涌入洞中的壮观景象?可以想象,当腾龙洞形成的一刻,困顿已久的清江从腾龙洞奔腾而入,一定极其壮观,波涛汹涌,鱼虾搏浪,整个利川盆地都会为之震动,天地为之变色。可惜人的生命太短暂,无法与腾龙洞相比。今天当我们进入洞内,只能感慨余生也晚,不能目睹这一划时代的时刻,并将它记录下来。
仰望腾龙洞,兴味无穷,问题也会越来越多。以上之“谜”只是举其大者,腾龙洞的谜还很多:腾龙洞天窗里为什么会冒烟?地下伏流里为什么会“敲锣打鼓”?水洞平湖中的鲤鱼为什么会长至一米多长,甚至敢主动攻击船只?腾龙洞内的硝坑是何人所建?落水洞伏流洞壁上为什么会有花纹奇特的“图纹”?
腾龙洞是一条蛰伏在深山的潜龙,它默默不语,只是静静地卧躺着,摆出一付“人类一思考,巨龙就发笑”的姿态,让大家猜测、探索、争论……